金融監管總局派出機構在連平縣內莞鎮藍州畬族村建立防非宣傳示范點,推動防非宣傳進鄉村。連平金融監管支局/供圖
中國銀行保險報記者 劉宋文
廣東金融監管局立足金融監管局系統“四級垂管”組織體系,充分發揮支局在縣域金融風險防控一線的前哨探頭作用,進一步提高非法金融風險響應及時性和處置專業性,推動防非打非職責在縣域有序有效有力落地。
“有序”建立省市縣三級工作體系,拉緊防非打非責任鏈條
廣東金融監管局牢固樹立“一盤棋”思想,加強統籌指導,推動建立上下貫通、責任清晰、執行有力的監管體系。一是配優三級垂管打非隊伍。明確防非打非職能部門,配置“8+56+194”的三級打非專兼職監管干部隊伍,為防非打非職責在基層落地提供組織和人力保障。二是建立防非打非責任分工協同機制。按照“誰主管誰牽頭、誰為主誰牽頭、誰靠近誰牽頭、專責部門統籌”原則,制定任務清單,細化18類39項任務分工和9條涉非線索分辦規則,推動各監管條線落實“管合法更要管非法”要求。三是推動地方政府完善打非工作機制。兩次向轄內21個地市打非辦和省內職能部門專題授課,解讀防非打非政策;部署轄內分支局加強向地方黨委、政府匯報,分級推動省市縣三級地方政府防非打非機制落地。
“有效”發揮監管支局前哨探頭作用,形成覆蓋縣域的監管地網
廣東金融監管局準確把握職責定位,注重在前端防范和中端監測中發揮主體作用。一是運用地方網格賦能。創新“金融網格+”管理模式,部署支局主動融入地方網格,按照“地域相鄰、規模適度、便于管理”原則,督促金融機構積極參與網格化管理,配合地方政府做好網點周邊巡查,推動將非法金融活動監測預警納入社會治安綜合治理體系。例如,佛山市順德區通過綜治網格監測發現高德地圖APP標識“朝陽銀行”風險線索,及時通報并聯合順德支局開展核查,協調行業主管部門責令整改。二是開展“掃樓掃街”排查。部署支局通過組織金融機構分片包干、協同市場監管部門、聯動地方網格員等多種模式因地制宜開展“掃樓掃街”,聚焦違規懸掛涉金融屬性字樣招牌、以銀行保險機構名義開展業務、開展承諾高額回報宣傳等7類重點,地毯式排查非持牌企業105258家、重點商業樓宇10456棟,及時發現涉非風險線索并向地方轉交,實現防非打非觸角進一步延伸、重心進一步下沉。三是通過文化浸潤推動群防群治。充分發揮支局貼近基層、貼近群眾的優勢,融合地方文化特色和民俗風情,深入鎮街鄉村開展宣教,營造非法金融群防群治新生態。例如,連平支局指導連平農商行在全縣唯一少數民族村打造全市首個“防非宣傳示范點”;雷州支局將防非宣傳與地方傳統戲劇“雷劇”相結合,借助民俗平臺開展宣教。
“有力”推進縣域跨部門綜合執法,防范金融風險擴散和蔓延
廣東金融監管局推動跨部門綜合治理,增強執法有效性和處置完整性。一是嚴厲打擊非法銀行保險活動。落實“管合法更要管非法”,依托地方打非機制,建立省市縣(區)鎮(街)四級跨部門協同核查機制,協同取締、處置銀行保險領域非法金融活動。例如,針對珠海橫琴某科技公司未經許可籌備“**新華國貿銀行”的風險線索,協調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金融發展局、公安局和商事服務局開展聯合執法,在其對外吸收資金前予以摘牌取締,前端防控涉眾資金風險。二是央地協同做好涉持牌機構風險核查。對持牌與非持牌關聯主體的涉嫌非法集資線索,協同地方政府做好涉持牌機構風險核查處置。例如,針對地方打非辦轉來某持牌機構涉嫌非法集資風險線索,迅速組織屬地分支局集中開展現場核查,并通過資金穿透、摸排股權關聯關系等方式,協助地方核查處置。三是配合做好涉非風險研判和性質認定。切實發揮專業優勢和重要參謀助手作用,靠前研究“兩跨兩新”金融活動,積極參與涉非風險集中研判,積極研提專業意見供地方政府決策參考。例如,主動研究“金融茶”業務性質和責任歸屬,推動壓實茶葉批發交易行業主管部門責任;靠前摸排涉嫌假冒政企合作基金非法集資風險線索,提請地方打非辦打擊取締,推動形成風險處置閉環。
來源:中國金融傳媒